您好,欢迎进入作文大全网站!

拥有海量精选作文
话题、写人、写景、游记、状物、叙事
您当前的位置:作文大全>作文字数>1000字作文>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1000字

作者:静心 日期:2020-01-30 10:59 

  小编:欢迎阅读与支持,如果喜欢记得常来!内容简介: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 觉得不错就继续看完以所有内容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1000字》,由作文大全(ivzw.com)小编推荐,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

  【一】:《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高一/1000字)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复活节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作文大全 Www.iVzw.com)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黄花菜,菊花秧,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春天真好啊。

  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

  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雾气;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冻豆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二】:《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高一/1000字)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徐徐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一集讲述的是“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印象比较深的是湖北莲藕那一段,一叶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雾中,船工执桨划开水面,那画面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画。采藕工们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开始了艰辛劳动的一天。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采集莲藕是这样的不易,要挖开层层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伤及莲藕,好一阵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莲藕,还是黑的!和我们在餐桌上看到的洁白如玉的莲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莲藕炖排骨的我们,怎知这莲藕背后的故事?那句人人都会背的小学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今读来怕是会有更多感触了。

  查干湖那段儿也拍的很有意思。身着鲜艳服饰的祭祀人群和巨大白色的结冰湖面形成强烈的视角反差,年过七十的鱼把头带上毛毡帽子,往寒风里一站,好一个东北汉子!人们在收获自然馈赠的同时却也谨记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自然法则,用稀疏的鱼网过滤掉小鱼,并往湖里撒下来年的鱼苗。这是人类与自然的默契约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民,恪守自己的本分,取之有道,对大自然常怀一颗感恩敬畏之心。

  第二集很多人反映说没有第一集精彩,毕竟讲述的是“主食的故事”,很多食物大家的餐桌上都已是司空见惯,不像第一集里包罗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但我却觉得正因为讲的是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主食,看来颇觉得亲切温馨。作为一个江浙人,尤其是看到做年糕,做粽子,做青团的画面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外婆和外公会摘下屋外桂花树上的桂花,用糖腌在玻璃罐子里,做桂花糕的时候放一些,满屋子的桂花香~外婆做的粽子和青团至今还是我记忆中无上的美味。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无数人的故乡的味道就汇集成了中国的味道,这也是片名的意义吧,借美食带出国人的乡愁,以及中国食文化里所包含的东方智慧和普世价值。

  片子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卸下美食节目的身段和姿态,放平视角,展现最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美味,探寻五湖四海的各类食材,捕捉人与自然之间的细微情感。见微知著,温暖人心。感谢主创团队一年来的辛苦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盘味蕾与心灵双重享受的“饕餮大宴”。

  【三】:《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高二/1000字)

  在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播出之前,微博上有个叫今日大韩美食料理的PO主,整日乐此不疲的发着方便面和大白菜,然后指着他们称作“美食”。

  这对于天朝的吃货人民来说,唯一的,只有怀着怜悯的心看着高级黑的意淫。

  天朝人民其实很无聊,经常在网上因为一些小事掐架“豆腐脑必须是咸的!!!咸的才是本命!”“皮蛋蘸醋才对吧!!蘸酱油的我跟你绝交!!”“什么?你们吃火锅竟然用麻酱?四川人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这种小事情的背后,藏着的,总是咱们大吃货国的骄傲。

  苏东坡算是吃货的鼻祖,除去他的东坡肉之外,更甚者有很多诗词都是对美食的描写,《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他被贬在海南岛詹县的时候,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古代的诗人总是这样,从不吝啬对美食的赞美。

  小时候看中华小当家,那些品味了食品之后的的火山喷发啦,畅游在料理海洋啦,和感动的泪水啦,看似夸张,实则不然。

  大过年的时候去爸爸那边吃年夜饭,硬朗的九十多岁的爷爷啊,硬要去厨房做一道名叫“甜烧白”的菜,他说那是我小时候爱吃的。端上来的时候冒着腾腾热气让我眼睛湿湿的,虽说已经煮软的含在嘴里就能化开,可还是一直不停的说好吃。

  真的,感动的快流泪。

  我们经常没钱,但是烦恼的事情听起来也很幸福。

  吃中餐吧,该点水煮鱼呢猪肉炖粉条呢宫爆鸡丁呢还是粉蒸肉呢?都点吧,没钱。

  吃小吃吧,该点三大炮呢豆腐脑呢钟水饺呢还是沙县小吃呢?都点吧,没钱。

  吃火锅吧,该点肥牛呢鹅肠呢撒尿牛丸呢香豆腐呢还是脑花呢?都点吧,还是没钱。

  家长们总告诉自己好好学习长大挣钱,要买别墅买豪车。大人们总觉得这样的话才励志。

  可我认为,这话应该变为好好学习长大挣钱,尝的起松茸点的了鱼上的了肥牛吃的撑肚子。

  对于吃货来说,幸福的未来应该是这样。

  每个人的人生总有不同的酸甜苦辣咸。不在一个城市没有共同交际网的对方,说不定会为了喜欢一道相同味道的料理而成为朋友。

  这些神圣不可分割的美食友谊之下,都藏着你是吃货的本质。

  这些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下,都藏着属于华夏儿女的美食。

  北方的面,南方的米,西藏的青稞酒,台湾的蚵仔面线,甚至是黄岩岛钓鱼岛附近的鱼群,都用不着外人来虎视眈眈。

  一粒粒金黄的麦穗和劳动人民的汗水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咀嚼着这片中华大地赐予我们的美食的时候,应该拍拍已经吃撑的肚子,对着那些觊觎我们土地的人说:

  “想从我的嘴里叼走我的食物,就比谁吃得多啊。”

  这才是,吃货应有的骄傲。

  【四】:《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高二/1000字)

   在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播出之前,微博上有个叫今日大韩美食料理的PO主,整日乐此不疲的发着方便面和大白菜,然后指着他们称作“美食”。

   这对于天朝的吃货人民来说,唯一的,只有怀着怜悯的心看着高级黑的意淫。

   天朝人民其实很无聊,经常在网上因为一些小事掐架“豆腐脑必须是咸的!!!咸的才是本命!”“皮蛋蘸醋才对吧!!蘸酱油的我跟你绝交!!”“什么?你们吃火锅竟然用麻酱?四川人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这种小事情的背后,藏着的,总是咱们大吃货国的骄傲。

   苏东坡算是吃货的鼻祖,除去他的东坡肉之外,更甚者有很多诗词都是对美食的描写,《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他被贬在海南岛詹县的时候,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古代的诗人总是这样,从不吝啬对美食的赞美。

   小时候看中华小当家,那些品味了食品之后的的火山喷发啦,畅游在料理海洋啦,和感动的泪水啦,看似夸张,实则不然。

   大过年的时候去爸爸那边吃年夜饭,硬朗的九十多岁的爷爷啊,硬要去厨房做一道名叫“甜烧白”的菜,他说那是我小时候爱吃的。端上来的时候冒着腾腾热气让我眼睛湿湿的,虽说已经煮软的含在嘴里就能化开,可还是一直不停的说好吃。

   真的,感动的快流泪。

   我们经常没钱,但是烦恼的事情听起来也很幸福。

   吃中餐吧,该点水煮鱼呢猪肉炖粉条呢宫爆鸡丁呢还是粉蒸肉呢?都点吧,没钱。

   吃小吃吧,该点三大炮呢豆腐脑呢钟水饺呢还是沙县小吃呢?都点吧,没钱。

   吃火锅吧,该点肥牛呢鹅肠呢撒尿牛丸呢香豆腐呢还是脑花呢?都点吧,还是没钱。

   家长们总告诉自己好好学习长大挣钱,要买别墅买豪车。大人们总觉得这样的话才励志。

   可我认为,这话应该变为好好学习长大挣钱,尝的起松茸点的了鱼上的了肥牛吃的撑肚子。

   对于吃货来说,幸福的未来应该是这样。

   每个人的人生总有不同的酸甜苦辣咸。不在一个城市没有共同交际网的对方,说不定会为了喜欢一道相同味道的料理而成为朋友。

   这些神圣不可分割的美食友谊之下,都藏着你是吃货的本质。

   这些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下,都藏着属于华夏儿女的美食。

   北方的面,南方的米,西藏的青稞酒,台湾的蚵仔面线,甚至是黄岩岛钓鱼岛附近的鱼群,都用不着外人来虎视眈眈。

   一粒粒金黄的麦穗和劳动人民的汗水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咀嚼着这片中华大地赐予我们的美食的时候,应该拍拍已经吃撑的肚子,对着那些觊觎我们土地的人说:

   “想从我的嘴里叼走我的食物,就比谁吃得多啊。”

   这才是,吃货应有的骄傲。

  【五】:《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高一/1000字)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复活节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黄花菜,菊花秧,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春天真好啊。

   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

   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雾气;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冻豆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六】:《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高一/1000字)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徐徐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一集讲述的是“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印象比较深的是湖北莲藕那一段,一叶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雾中,船工执桨划开水面,那画面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画。采藕工们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开始了艰辛劳动的一天。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采集莲藕是这样的不易,要挖开层层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伤及莲藕,好一阵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莲藕,还是黑的!和我们在餐桌上看到的洁白如玉的莲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莲藕炖排骨的我们,怎知这莲藕背后的故事?那句人人都会背的小学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今读来怕是会有更多感触了。

   查干湖那段儿也拍的很有意思。身着鲜艳服饰的祭祀人群和巨大白色的结冰湖面形成强烈的视角反差,年过七十的鱼把头带上毛毡帽子,往寒风里一站,好一个东北汉子!人们在收获自然馈赠的同时却也谨记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自然法则,用稀疏的鱼网过滤掉小鱼,并往湖里撒下来年的鱼苗。这是人类与自然的默契约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民,恪守自己的本分,取之有道,对大自然常怀一颗感恩敬畏之心。

   第二集很多人反映说没有第一集精彩,毕竟讲述的是“主食的故事”,很多食物大家的餐桌上都已是司空见惯,不像第一集里包罗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但我却觉得正因为讲的是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主食,看来颇觉得亲切温馨。作为一个江浙人,尤其是看到做年糕,做粽子,做青团的画面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外婆和外公会摘下屋外桂花树上的桂花,用糖腌在玻璃罐子里,做桂花糕的时候放一些,满屋子的桂花香~外婆做的粽子和青团至今还是我记忆中无上的美味。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无数人的故乡的味道就汇集成了中国的味道,这也是片名的意义吧,借美食带出国人的乡愁,以及中国食文化里所包含的东方智慧和普世价值。

   片子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卸下美食节目的身段和姿态,放平视角,展现最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美味,探寻五湖四海的各类食材,捕捉人与自然之间的细微情感。见微知著,温暖人心。感谢主创团队一年来的辛苦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盘味蕾与心灵双重享受的“饕餮大宴”。

  最后:好了,这就是作文大全(ivzw.com)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1000字》,感谢阅读!更多精选内容敬请关注!

  小编精选推荐: 关于《老人与海》读后感的1000字作文《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1000字《简爱》读后感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童年》读后感作文1000字6篇《穷人》续写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 ,推荐内容,供您参考!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